董汉英在文化大讲堂上表示,发生爆炸的电池可能是用了一些劣质的电池,这些电池的生产商不是很严格,可能在质量控制方面有一些漏洞。
废旧电池需要分类处理关于分类:
有三种代表性的电池
“我国不仅是电池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每年市场消费量大概有100亿只。”昨天一开讲,董汉英博士即抛出疑问:这么大量的电池,究竟去了哪里?哪些是要回收的,哪些是不需要回收的?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电池?为了解开大家的疑惑,董汉英博士根据日常使用和市场使用的情况,向大家讲解了电池的分类。
她介绍,有三种代表性的电池,一种是一次性电池,如南孚碱性电池等;一种是可充电的电池(二次电池),例如原来用得比较多的镉镍电池,它有一定的污染;还有一种是铅酸蓄电池,主要用在电动车和电动汽车上,它里边用的是电解液。一次性的干电池在日常中用得最多,这个电池也有一个标志,有“无汞”的字样,绿色的,下面也是用绿色的颜色条来特别注明:“无汞环保,可随生活垃圾处理”。
后面两种,一个是充电电池,以镉镍电池为例。前些年,我们的手机基本上是用镉镍电池,它含镉,是一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正因为这样,它一定是需要集中回收处理的。另外一种在电动车行业里边用的铅酸蓄电池,它主要的材料是铅和铅的合金、锑、硫酸、活性物质添加剂、橡胶或者PVC隔板等,主要的污染物是铅和硫酸,所以这种电池也是必须要回收集中处理的。
“为什么废一次性电池不用回收,而其它的电池(二次电池)需要回收呢?”董汉英介绍,首先看一下它的主要的污染特性,要根据它的类型来确定要不要回收。如果我们的电池属于一次性的干电池,尤其现在大多数市面上售卖的一些名牌电池,上面标有“无汞干电池”,是可以跟生活垃圾一起丢弃的。如果你买到的电池,上面写着“低汞”电池,或者是没有这些标志,这种电池还是要集中回收的。
董汉英强调,废一次性电池可以随生活垃圾一起丢弃,但是并不代表可以随便丢在田野、野外。如果扔在田里等于直接进入了大自然和土壤,但是跟生活垃圾丢在一起,生活垃圾是要进行回收、填埋的,在填埋的过程中,填埋场会对填埋场的下垫面、渗滤液都有一定的环保措施处理,可以保证电池里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会污染到环境。
董汉英表示,从国家的危险废物的定义来说,危险废物的鉴别是有一套鉴别的标准和方法,比如说在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特性,就称为危险废物。经过鉴别,废一次性电池不属于危险废物,所以不需要集中回收。
关于污染:
需要有资质的企业治理
废电池在什么情况下,它的污染物会进入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有哪些危险?董汉英介绍,在收集、运输、储存、处置和回收利用过程中,废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可能由于电池包壳的机械破损或化学腐蚀作用逐渐进入环境中。另外,化学物质的释放,是在电池包壳破损后才发生的,假设在电池包壳里包装的话,不会直接释放在环境里。我们普通家庭用的一次性干电池,它的污染物质多数是固态的,它以固态的形式,被包裹在外壳里面。所以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铅进入环境里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且,废电池中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里,是有一个流程的。我们做了一个对比,跟垃圾混合在一起的收集过程和混合收集是有区别的。腐蚀溶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也就是说,当我们把电池丢到环境里,无论是集中收集和分类收集,只要遇到腐蚀性的物质,才能够把电池里包裹的有毒有害的物质释放出来,它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我们现在普遍流传的,比如说一颗钮扣电池可以污染一个人一生的用水,是不是有这么严重?”董汉英说,一颗钮扣电池,如果按照常规钮扣电池的重量,大概是22克左右,它的含镉量大概在50%,这样推算,大概有11克镉,如果按照国家二类水环境标准,是5微克/升,把11克换算成5微克/升的标准,这样污染的水量就计算出来了,相当于我们一个人一辈子喝的水。包裹在电池里的有毒物质的释放是要有条件的,这个电池里面有毒的镉或者其他的金属,它不是一丢到大自然里就马上溶解的。所以这种说法有一点危言耸听,不是太科学,只是根据量计算出来。
不过,铅酸蓄电池一定要回收,在回收的过程中它可能会引起一些污染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有资质的企业来完成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工作。
关于管理:
控制污染,循环使用
那么,关于废电池,我国有哪些管理措施?董汉英博士主要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讲解。首先,控制污染要从源头做起。在生产时控制有害元素的使用,即控制汞的使用和镉的使用。用新型的电池来替代含有有害元素的电池,开发新的产品,电量足够,使用的时间足够长,又不含有有害的元素,这也是电池生产技术的一个重点关注点。其次,在使用方面,开发一些大容量的电池,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也鼓励企业生产大容量的电池。对个人来说,要合理利用电池,多使用二次电池,少使用一次电池。
再次,关于循环,循环经济、循环生产、循环使用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在环境保护方面非常重要的举措。关于废电池再生利用,首先是把废电池送到专业的处理企业。比如说,有骑电动车的朋友,电动车用的蓄电池如果报废的话,一定不能随便扔了,或者卖给废品收购站,一定要送到专业的处理企业去做。企业分类以后就通过一些化学的手段或者物理筛检的手段进行回收处理。回收出来比较贵重的金属主要是镍,还有少量的钴。工厂再利用这些回收回来的材料,再做成新的电池,然后再回到消费者的手中,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过程。
董汉英介绍,我们国家对废电池的回收体系有明确的规定。在政府的规范引导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集合社会多种资源体,共同搭建起的一种可以将废电池有效环保回收、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再生,并能自我存续和持续固定的一种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模式。
在回收的体系里,分为两个部分,我们称为“上游”和“下游”。上游就是电池的生产企业,在电池生产中对一些不良品等废电池进行处理,上游就是以企业的角色来进行回收。下游就是针对消费者,鼓励和倡导广大的电池消费者在电池报废后,要以公益的模式,有意识地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进行回收。
废电池处理的技术主要是几个方面,一个是物理法、化学法,还有直接地合成电极材料,这是比较传统的方法。物理的方法是最简单的、成本最低,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引起污染。化学的方法就是相对来说好一点,化学转化的方式比物理的方法对环境的压力小一点。
关于落实:
减少废弃量,分类处理
董汉英表示,国外废电池的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基本上,在发达国家已经完全实现了干电池的碱性化,而且彻底淘汰了锌锰电池,基本上使用的是无汞的干电池。
她举例,在欧洲、德国这些国家,环保做得非常好,非常细致。在日本,废充电电池是要回收的,铅酸蓄电池也是要回收的,废一次性电池是作为不可燃烧的垃圾分类收集后,送到填埋场和普通垃圾一起填埋。德国、瑞士做得非常到位,所有的电池都要回收,把废电池收集起来,送到专业的工厂进行处理,所有的金属,包括那些最普通的铁、锰都收集起来。
落实到我们自身、日常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董汉英认为,首先要践行低碳生活,减少电池的废弃量,这对控制废电池的生产是最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尽量采用高能的电池,能用充电电池就不用一次性电池,不要购买低档、伪劣电池产品。其次,采用电池电能梯级利用方式,重复利用电池。用电量比较大的电器,里面的电池废弃后还有一些残存的电量,可以再把这些电池用到一些耗电量小的电器里。
再次,不要随意丢弃废电池,要分类处理。一次性电池可以随生活垃圾丢弃,但是不可以随意地丢在大街上,因为送到垃圾箱里可以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充电电池和铅酸蓄电池是一定要回收的。同时,要谨记保护环境的义务。废电池回收处理问题,目前仍以公益模式为基础,以社会公德、责任心为依归,需要我们谨记保护环境的义务。
人物简介
董汉英,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高级实验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修复、野外环境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二十余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发明专利5项。承担和参与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环评项目十余项。
互动 使用劣质电池可能会发生爆炸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用的电池在遥控器里忘了拿,电池就有点生锈和有液体,我想问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危害?
董汉英:我们日常生活确实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电池主要的构造和成分是有金属的电机和电解液组成的,如果是电解液,现在是倡导碱性的,如果有些电池里面可能有些酸性的,会有一点腐蚀性,所以为什么长期不用会有生锈,这就是金属作用出现的现象。这一点要提醒大家,如果电器、遥控器或者其他的小电器长期不用,里面的电池要及时地拿出来,避免里面的一些物质泄漏出来,还是有一点影响。但是汞的含量是非常低的,所以也不必很惊慌。
提问:我们时常在报道中听到手机电池爆炸的问题,我们很不解,为什么有些手机充着电就爆炸呢?还有的说手机打着电话就爆炸了,就感觉电池很危险。我想请教一下,是什么条件下会爆炸?
董汉英:这个问题很贴近生活,刚才我一直在说,各大生产商生产的电池是非常可靠的,发生爆炸的电池可能是用了一些劣质的电池,这些电池的生产商不是很严格,可能在质量控制方面有一些漏洞。还有一个方面,电池如果是在受热的环境下,它内部构造上会产生很大的电流,所以这也是引起爆炸的一个原因。我们要选用知名企业的一些合格产品,使用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过热,尤其在广东的环境。所以你提到为什么有些人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就爆炸了,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使用的时间太长了,电池过热,过热的时候电池里面就产生比较大的电流。
提问:在使用电池时,买的时候是买一排,但是只使用一粒,我应该怎么保存它?
董汉英:电池的电机是有一定的有效期,如果长期放置,尤其是放置在比较热的地方,确实是很容易失效的,所以电池的保存要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